千城小说网>网游竞技>红楼之当薛蟠成为学霸 > 调查开始 倒V章节,请看过的小天使们注意
    薛蟠最开始听到有御史弹劾他科举舞弊的时候,整个人都绷紧了起来。

    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并不难,他对自己的才学有信心,只要给他机会,他可以临场现做八股制艺——但凡是科举舞弊的,都是自身没有才学,而他只要能证明自己满腹才华,那作弊的理由便不存在了。

    但问题是,他的清白,皇帝会在意吗?换句话说,皇帝是否想用这场由御史风闻奏事引起的科考舞弊案做筏子,来进一步削弱勋贵家族的势力?

    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勋贵之家都看不到自家前途的暗淡,像史家,就出了个史教喻,走的是科举晋身的路子,而贾家目前有贾珠,也在为明年的春闱做准备,薛家就是自己了。

    还有些武将世家,子弟没有走科举的天分,便只能在军中锤炼,或是去龙禁尉做事,目的和这些叫子弟读书的勋贵之家也是一样的——在靠着祖宗的余荫已无法再绵延家族富贵的时候,后代子孙就只能靠自己拼搏了。

    但他们拼搏,皇帝会乐意见到这些本就枝繁叶茂的大家族继续蓬勃发展吗?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会乐意这些勋贵子弟进一步挤占官员名额吗?

    很多时候,所谓的清白并不是事实,而是上位者的权力游戏,这一点,薛蟠不是真正天真不知事的少年,他从没有哪一刻比现在还清醒。这不是有秩序和法律约束的现代,而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古代。

    这种情绪直到听到负责调查这案子的人是忠顺亲王才有所缓解,不同于史教喻一听到是忠顺亲王办案就吓得手足无措,直觉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了,薛蟠是和这位传闻中脾气不好的忠顺亲王直接接触过的,在他的印象里,这位王爷并不是个难以相处的人。

    只是,唯一让薛蟠介怀的还是皇帝的态度,这是决定他是不是能够得证清白的关键。

    发生了这样的事,众人再也没有去孔庙拜祭的心思了,匆匆回到了船上,便吩咐船家日夜兼程往京城赶,此时不是拖延就能改变结果呢,即使对前途感到渺茫和恐惧,但史教喻还是决定赶快回到京城。

    林琅则是写了封信给父亲林如海,在山东找驿站送回了扬州,托父亲能为薛蟠和史教喻想想办法,史教喻自然十分感激。

    此事涉及的三位主考官,吴知县同陆知府还在任上,自有冯辉带着几名龙禁尉前往淳溪县和金陵城问话。李祭酒可是在京中的,右都御史崔景云便亲自去国子监找李祭酒问话。

    李祭酒也已经知道了薛蟠和史教喻遭人弹劾的事,此时对崔景云上门一事早有心理准备,见面也没多废话,便直截了当地说:

    “舞弊一事绝无可能,鹿鸣宴上我是亲自考校过薛蟠学问的,他的学问极为扎实,又怎么会去舞弊?亲戚一说更是荒谬,朝廷有明文规定科考回避的范围,史鼏与薛蟠的亲戚关系既不在回避之列,事后又怎么能拿这亲戚关系来说事?”

    崔景云对李祭酒还是很尊重的,他不喜的是凭借旁门左道挤占寒门学子晋身的勋贵子弟,如今只有科举能让寒门子弟更换门楣,若是连这都要被勋贵子弟给钻空子,那寒门学子还有什么盼头?

    见李祭酒如此斩钉截铁,崔景云便也对自己的预判动摇了,只是仍道:“空穴来风未必无因,这薛蟠短短三年就能从一无知孩童成为乡试解元,老大人也觉得这合乎情理吗?”

    李祭酒却道:“既然能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伤仲永,为何就不能有一朝奋起天资纵横的薛蟠?崔大人太小瞧人了。”

    这话怼的崔景云无话可说,只得摇头叹气道:“老大人也莫太相信人了,他到底是真有如此天资,还是薛家为他造势出了如此的名声,还尚未可知。我相信老大人是不会放任舞弊的,但有时候那些人也未必不能从其他的门路得知试题。”

    说罢,崔景云便先告辞了,李祭酒独坐了半晌,才摇摇头,叹了口气,如今已经是十一月了,三月就要开始春闱,这短短四个月的时间,不知道那孩子能不能得到清白,若是案子一拖再拖,便是最终被证明了清白,也要错过今科的会试了。

    此时林琅的信还没到维扬,但林如海却已经听闻了消息,他一秒都没犹豫,便去书房整理了近两年来同薛家的通信,尤其是薛蟠写给林琅那些附有他新作的文章的信,整理好后,叫得力的大管家林忠亲自带人赶往京城,把这些习作作为证据转交给负责此案的忠顺亲王。

    同时,林如海也亲笔写了封信,其中言及薛蟠天资聪慧,虽是学习制艺的时间尚短,但进益以一日千里来形容却再恰当不过,他呈交的这些往来书信和习作便可作为证据,证明薛蟠的进步是有迹可循。而薛蟠有这样的才学,舞弊一说就显得尤为可笑,立不住脚了。

    写好信后,林如海想了想,又给薛老爷写了封信,叫下人速速送往淳溪县去。朝廷派下来调查的人是一定会去淳溪县问话的,林如海不想薛家因为这件事陷入恐慌之中,便决定先行同薛家通下气。